生意社10月19日訊 近年來,政府啟動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建,重視發展城市社區衛生和農村醫療服務機構,從而推動了利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的居民人群的增長。未來,公立醫院職能的轉變和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健全,以及分級診療與雙向轉診制度的確立,將進一步推動居民的衛生服務需求更多地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流,尤其是疾病預防等公共衛生服務需求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

衛生資源分布的調整和居民醫療服務需求的分流,將導致國內藥品終端市場的份額結構發生相應變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市場地位亦將更為重要。同時,政府針對醫療機構的職能定位、管理體制、補償機制與運行機制等采取的分類改革,也促使醫療機構分化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公立)醫院兩個差異化的藥品消費終端。此外,通常以省或地(市)為區域單位的改革(試點)活動,以及衛生機構(尤其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改革對于地方政府(分級)財政補助的側重,均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國內藥品終端市場非均等化與非統一性的特征。 因此,政府對醫療衛生機構采取的分類與地區化導向的改革,誘發了國內主要的藥品消費終端分化為具有不同特征的細分市場。同時,醫療機構改革模式(尤其是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多元化與改革進程的漸進性,也將進一步加劇藥品消費終端市場的多層次化、多樣化趨勢。這意味著,為實現廣泛的市場滲透和保持良好的費用控制,制藥企業需要克服更大、更多樣化的挑戰。(作者:曹明 系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分析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