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是中國醫改元年,也是醫藥行業受到影響最大的一年。醫藥企業無論大小,都在政策的影響下坐了一回“過山車”。2010年仍會有一系列醫改配套文件陸續出臺,醫藥行業將面臨新一輪的驚濤駭浪。
面對新醫改的浪潮,企業是大舉興師、擊鼓而攻,還是持盈守成,待政策進一步明確? “我要講的實際上就是三句話,”白慧良開門見山:“第一,不能低估醫藥產業。新中國建國60年來,在醫藥衛生領域所取得的重大進步和中國醫藥產業的發展給新醫改奠定了基礎;第二,當前醫藥產業發展中面臨著很多矛盾,但是必須先集中解決突出矛盾;第三,整個產業或者說每個企業應該抓住當前的機遇,促使產業健康發展! 行業影響不可低估 白慧良說:“我國的醫藥產業為13億人民生命健康的保障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也將越來越重要。我國的醫藥產業無論是歷史的發展,還是這幾年取得的成績,都不應忽視。2009年是新醫改元年,醫藥產業作為醫藥衛生體制深化改革的重要部分,要想實現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醫療的重大目標,醫藥產業起著相當重要的支撐作用! 白慧良回憶說:新中國成立的60年來,我國的醫藥產業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49~1979年以計劃經濟為主的30年。這一階段,國家對醫藥產品實行統購統銷,計劃分配。在我國當時一窮二白的狀況下,這樣的方式是非常有利于集中精力發展國民經濟的。也正是前30年為后來的30年奠定了基礎。 白慧良認為,不能完全否定前30年,但更值得認真分析和總結的是改革開放以后的30年,在此期間,醫藥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隨著改革的進程,我國政府對醫藥行業的管理也發生了變化,由過去政府直接投資,國家計劃管理轉變為國家實行政企分開,放開藥品生產經營的一些限制,一批新型的股份制民營企業迅速發展,生產流通領域逐步進入市場經濟,經濟結構呈現多元化。正是這一政策,使我國的醫藥供應從過去的極度匱乏發展到現在不僅完全自足,還成為世界藥品的生產大國和原料藥出口大國。 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醫藥工業生產總值比1978年增長了113倍,而在同期美國增長了12.7倍,日本增加了6倍!爱斎,我國的基數比較低也是個原因,但更說明改革開放給醫藥的蓬勃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爆發,全球經濟開始下滑,但中國的醫藥產業仍然保持了強勢的增長。白慧良說:“目前從已經收集到的2009年醫藥行業數據統計來看,概括起來有4個比較突出的特點:產業繼續保持穩步增長;產業結構調整已經開始見到成效;醫藥自主創新步伐加快;商業流通進一步規范。國家大力整治商業賄賂初見成效! 白慧良樂觀地表示:“我們現在正從醫藥大國向醫藥強國轉變。中國的醫藥產業仍將持續快速發展,從目前分析至少還有10年的時間,才會進入到比較平穩的時期! 正視矛盾,危機亦是轉機 “在行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矛盾和問題,如果不認真解決這些矛盾,很可能出現一些更大的問題。但‘!杏小畽C’,可以說,現在醫藥產業進入了危機和轉機并存的時期!卑谆哿急硎。 事實上,一些問題在行業內已經呼吁多年。比如說:醫藥產業結構不合理,多、小、散、亂依然存在。目前國內直接從事藥品生產的企業有4600多家,但缺乏具備國際競爭能力的龍頭企業;國內醫藥創新的能力薄弱;由于在市場經濟體系當中很多的機制不到位,以及一些地方保護主義的盛行,企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國內藥品的注冊法規沒有得到國際認可;流通領域中機制、體系和能力不適應發展需要等等。 “但是,在這些矛盾和問題中,我感覺最突出的就是市場機制的作用在醫藥行業或者是醫藥產業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卑谆哿颊f。準入機制弱化和標準過低,使得我國醫藥行業長期處于低水平狀態,“優不勝劣不汰”。在當前醫藥行業高速發展的階段,無序和非良性的競爭使醫藥安全存在隱患,有些企業為了生存而降低成本,甚至鋌而走險喪失誠信。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政府的指導和領導下,更好地利用市場的調節作用。 “這次新醫改也是提升產業的很好契機!卑谆哿颊J為,雖然市場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規律的體現還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缺乏透明完整的產業政策,產業管理和監管,在產業發展這方面相關的一些政策缺乏協調,有的政策對于促進行業良性發展難以起到作用。但借助新醫改的有利時機,將逐步地在改革當中解決醫藥行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現在,創新已成為全行業的共識。白慧良表示:“不單純只是品種創新,包括企業的營銷方式等方面也要有創新的意識! 白慧良認為,只有創新才能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面對新的形勢,每個企業都要找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除了要提高創新精神外,企業還要不斷地學習市場,研究競爭對手的變化,注意市場的動向,在競爭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當前,醫藥行業已經進入到瞬息萬變的時期,醫藥形勢變化已經由局部競爭轉化為整體優勢的競爭,企業必須加強政府事務的溝通,關注國家整體經濟形勢,及時了解政策,并要積極參與到政策的制定實施中!皣鴥鹊钠髽I往往等政策文件下達以后才有所反應,”白慧良認為,這是國內企業不足的地方。 和歷史上任何一次改革一樣,由于受歷史的制約,這次新醫改對醫藥產業有很多積極的因素,但還有不少深層次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需要在探索中逐步解決。醫改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這次改革不僅是對醫療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同時也是對醫藥產業結構調整的改革,是促進醫藥產業整體升級的良好機遇,對醫藥產業從研發、生產、流通的每個環節都會產生新的影響,所以,我們不能夠消極地等待,應該積極地面對。要借助新醫改的東風,把醫藥產業做大做強,不斷調整結構,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增強國際競爭力。 |